1949年秋天,叶剑英坐火车南下,赶往广东。那是一个局势紧张的时刻,解放军刚刚把战火烧到了华南,广州还没入囊中,但胜负已定。
毛主席选叶剑英担任华南分局第一书记,这背后的分量不言而喻。广东,是中国的南大门,是国防和经济命脉的关键地带。这个岗位,必须交给最信得过、最懂广东路数的人。
叶剑英在北平跟毛主席告别。两个人之间有种默契,都知道这趟广东之行压力山大。毛主席工作正忙,叶剑英进门想小声点,结果毛主席一眼看见,笑着叫他坐,说:“我们的大市长来了?好,请坐。”
短短一句“我们的大市长”,既是幽默,也是信任和期待,这种气氛很真实。外人看是轻松,实际上每个人都心里清楚,广东的主心骨不是嘴上说说,公司刚上市找谁做CEO你心里没点数?哪个城市都能乱搞,广东不行,乱了是大事,尤其还有香港、桂系那些“老手”还没完全转身。
叶剑英说:“北平的工作都安排好了,广州那边准备差不多了。”毛主席点头,又提醒:“广州相当重要,和香港联系密切,国民党还有桂系在那儿盘根错节。接管广东做得怎么样,国内国际都盯着看。”
有能让人瞬间感到肩膀上的压力:“接管广东做得如何,国内国际都有重要影响。”这哪里是普通的交差?这是把一座城市的命运、整个南中国的稳定塞到你肩上。
叶剑英当场就把难题抛出来。他直说,干部不够用,别的地方都把人抢走了,分到广东的干部“就像我们客家话说的‘水尾田’,流到最后剩的水就不多了。”
“水尾田”是客家人种田的行话。上游水多,越往下游越分得少,分到水尾田,遇天旱保准收成差,谁都不爱要。叶剑英把干部比作水,把广东“接盘”的干部资源比作了水尾田,这是实话。
你站在叶剑英的角度,手上人手不够,别的老区一片紧张,新的城市又是大摊子。一刀劈下去要分粮食,广东这口大锅等着米下锅,给米的不多,能吃的人却多。“主席,水尾田咋整?”叶剑英也很直白,把难题丢到毛主席面前。
毛主席其实太懂广东了,他曾经在南方游历多年,对“水尾田”跟“清泉”这些客家方言,比谁都门儿清。他哈哈一笑,说了句经典:“不错,‘水尾田’是‘水尾田’,但你们那里有一股清泉嘛。”
这话分成两层意思。表面上看,好像是开玩笑。其实,毛主席点出了广东干部资源的独门优势——原华南分局、两广纵队,还有当地百姓就是那股“清泉”!
“水尾田”,别人不爱抢,但有“清泉”灌溉,谁还在意田在上游还是下游?只要你本地有人才储备,外面不给人,也照样干成事。中国历史上好多关键时刻,赢的其实不是“上好田”,而是会用人、善团结、敢攻坚。
什么叫“清泉”?就得细看看叶剑英和方方身边这波人。
方方,祖籍广东普宁县洪阳镇。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,他还是个学生,就开始闹学联、搞宣传。当时广东遍地烽火,方方转眼成了普宁县学联会长。参加革命、搞武装、走一遭闽西苏区,转身又是县委书记、游击队政委,一路摸爬滚打,几乎没断过。
这批广东本地干部,硬生生在白区坚持了十多年游击,一直搞到抗战胜利。换句话说,广东的“清泉”,是靠本地土生土长的革命力量一寸一寸流淌出来的,不是外地人空降就能玩明白。
毛主席为啥会说有“清泉”?有一句老话说,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可有粮草没兵,也只能干瞪眼。广东本地有像方方这样的干部团队,还有遍布两广的群众基础,这才是真正的底牌。这批人在抗战期间,为保存和发展党的力量作了大贡献,早就被中共中央高度评价。有方方,有本地队伍,广东再难,也是有根基的水田,不是光靠天吃饭。
叶剑英不是不清楚。他和方方会师在赣州,合计着怎么打好解放广东这场硬仗。9月里,华南分局扩大会议开得火热,叶剑英当场表态:“我们应该对干部说明这个问题,团结很重要,一切困难都要靠团结才能解决。”
说白了,新干部老干部,外来本地,都盯着广东这一摊大事。干部不够用咋办?就是靠团结、靠把各种力量拧成一股绳。有外地来的新同志,有本地的老班底,怎么混成一锅,才是接管工作的真本事。
果然,10月14日广州解放。第一批冲上去接管广州各部门的,正是毛主席口中的“清泉”——方方带出来的本地干部、两广纵队的队伍、还有无数百姓群众。这些人熟悉本地风俗,明白势力脉络,谁是老百姓、谁和国民党有往来,一清二楚,能对上每一张面孔。
有个细节值得玩味。那会儿,全国各地都喊干部紧张。可到了广东,基层却还能快速接管各大单位,秩序井然,外面还以为这波人都是北方来的“老干部”,其实里子是广东土生土长的能人。所谓“用人”,有时候不是看你履历长短,而是你能不能在关键时刻顶得上、融得进、稳得住。
历史往往如此。许多大变局,最后靠的往往不是从天而降的援军,而是脚下的这口“清泉”。新中国成立初年,干部短缺,是普遍难题,但广东的“自来水”,靠得住。中央调不来大队人马,到头来,反而是一大批本土力量站稳了脚跟。
如果回到那个香山的夜晚,你换成叶剑英,面对“水尾田”的现实,怎么办?是等外调干部,还是激活本地资源?很多人只盯着“凭空多要点”这条路,其实真正的解法,是在有限资源里找活水。
再往现实看,现在还有多少人只盯着别处的好处,总怨自家资源不够?有的人抱怨上游分得多,到了水尾就只能认命。可你要看广东,关键时刻活下来的,靠的不是抱怨,而是会用清泉、肯团结、能扛事。
再往深里说,干部这点题,串起来看,就是新政权接管新地盘的第一课。不是靠一两个盖章来的外地人,而是靠把所有“可用之才”融合成新团队。
历史给广东的“水尾田”,也给了任何人逆风翻盘的机会,关键就看你有没有“清泉”,能不能把自家资源用到极致。
广东的故事还没完。每一代人都要面对自己的“水尾田”和“清泉”。只是有的人只看田有多远,有的人只考虑哪里有清泉不断涌来。命运在手里,不在地图上。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